- 首頁
- >
- School Information
- >
- 學校歷史
學校歷史
本校之創立於一九二零年,原為中華基督教會屯門福音堂之啟蒙館。開館之初,來學者不過九人,其後十年間,學生增至四十餘人。
一九三一年,新界傳道會仝人,鑒於學額需求甚殷,倡議建校;得主內弟兄馮耀彰昆仲捐資,始能完成校舍,正名為「拔臣學校」以紀念其父馮拔臣先生。從此拔臣漸具學校規模,至日騎進侵,遂被迫停學。
和平後復課,即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接管,正式接受政府津貼,課程遵照政府之規定,於一九五六年春呈奉教育司署核准增開三班,合共四級九班,惟本校僅有課室五間,迫得分上下午兩部制授課。其後,區會學務委員會認為本校校舍陳舊狹窄,未符理想與需要,便提出覓地另建新校之議。一九五八年六月,區會總幹事汪彼得牧師,向倫敦會申請撥出何福堂會所前面之農地,作為建校新址。蒙上帝恩領,申請過程順利,一九六零年三月二十七日新校舍乃舉行奠基禮。
一九六零年新校舍建築竣工成現址之拔臣小學。新校位於青山大道旁,何福堂會所前面,為單層平房式建築物,內有課室六間、辦公室、校長室、教員室、音樂室各一間、男女教師學生廁所四間,水電衛生完備。另有乒乓球室,宏大運動場及花圃等。同年九月九日學生遷進新校上課,分上下午班共十二班,自始學生方能完成整個小學階段,首屆畢業生亦於六零年誕生。
一九六二年十月本校第二期擴建計劃完成,增建課室三間,教員室一間,該年度起復奉准增開六班,上下午班合共十八班,從此本校遂臻於規模完善之小學,且新校舍建築宏美,倚山面海,風景怡人,被譽為一所理想的鄉村式小學。其後校園之建設遂次第完成,校園亦先後完成噴水池、花棚、魚池、飾燈及園地舖種綠草、籌建特別室及音樂室、加建士多房一間、完成學校正門對開之圖案形花圃等工程,學校環境遂煥然一新。八十年代香港政府致力發展屯門區,徵用本校部位土地興建輕便鐵路,美觀之園圃只能保存部份具特式之建設。
拔臣小學在歷任校長努力耕耘及悉心領導下,在校政及環境奠立了穩固的基礎,校譽日隆。學校於一九九八年得政府撥資在校園內擴建一座四層高之新翼校舍。隨擴建完畢,每層均加設新式學生廁所,傷殘人仕廁所及升降機供學生使用。全校現有規模完善之中央圖書館、學生活動中心、電腦室、音樂室、舞蹈室、輔導室、會客室及陰雨操場、操埸、九個課室、教員休息室、校長室、資源室及貯物室。另全校課室於一九九九年在家長籌款支持下安裝冷氣,使學生學習環境更臻完善。二零零五年配合全日制政策,學校增建課室至十二個,分階段轉為十二班全日制小學。
學校於一九九六年成立家長教師會,加強與家長之聯繫,致力達到彼此合作教養孩童為目標;另於二零零零年實施校本管理,成立拔臣小學管理委員會以管理學校,從此拔臣正式進入校本管理新里程。
展望拔臣小學將來的發展,實有賴校內同工上下一心,校董、校監支持,區內各方友好的提點,及上帝看顧及帶領,使拔臣小學邁向二十一世紀,造福社會,榮神益人。